- 歡迎來到上海啟課自考網!為考生提供上海自考信息服務,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上海教育考試院www.shmeea.edu.cn為準。
上海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復習資料(8)
分析郭沫若歷史劇的悲劇精神:
以正義力量對垂死力量的對比懸殊的勇敢抗爭及其過程中身歷的磨難與痛苦。如屈原經常使人物處于兩難處境,來創造濃郁的悲劇情境,從中展示正義人物人格與道義的美。如聶嫈在揚弟英名與自取滅亡上的現實矛盾等。這些歷史劇充滿著悲壯的情緒,標志著中國現代悲劇藝術的新進展。
分析《屈原》中愛國詩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塑造了戰國時代楚國的政治家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熱愛祖國人民、堅貞不屈、勇于和種種危害國家的邪惡勢力作斗爭及詩人的氣質。屈原的政治主張是面對強秦的侵略,聯齊以抗秦。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亂宮廷”的罪名使他罷官。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屈原不是為個人榮辱,而是為國家的前途憂慮。他憤怒痛斥張儀。屈原的斗爭使南后老羞成怒,進行更的迫害,把屈原關在廟中,并陰謀毒死他。屈原憂國憂民的強烈情感,想火山巖漿。寫出了震撼人心的“雷電頌”,“雷電頌”是對黑暗勢力的憤怒詛咒,是對毀滅黑暗勢力的光明與力的歌頌。表現了屈原崇高的內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爭精神和詩人的氣質。結尾屈原隨衛士到漢北人民中間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簡述《屈原》的浪漫主義特色和詩情:
作者大膽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歷史創作原則,如劇中將屈原坎坷的一生濃縮在一天里展開,創造了嬋娟形象,以“淫亂宮廷”向屈原問罪等等,都參合著作家的大膽的藝術想象,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的統一。
根據歷史可能性的原則舍棄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節而突出其精神,從而將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潛到漢北以圖再起。噴發式的感情表達方式和大開大闔的戲劇沖突的結合,如《雷電頌》。
簡述《屈原》的現實戰斗意義:
《屈原》作為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歷史劇,其主題則是富有戰斗性的。因此抗戰時期的現實,和屈原時代的歷史有著驚人相似之處。這表現在:劇作中屈原堅持齊楚聯盟團結抗秦,反對強秦妥協的精神,具有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現實意義。屈原的詛咒黑暗、呼喚光明的“雷電頌”,更是喊出了國統區人民的心聲,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應和效果。
第四章 1917年~1927年的文學創作
分析評價《嘗試集》的思想和藝術形式及其地位與不足
胡適《嘗試集》的大部分作品是與主張科學民主、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基本一致的。
主要思想內容:反對封建專制,向往民主自由,針砭時政,揭露軍閥,如《威權》貫注著對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的否定、批判,如《孔丘》。表達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時代要求,如《上山》,表達對勞動者人道主義的同情、悲憫,如《人力車夫》,流露出作者的愛國主義的感情,如《嘗試篇》,對積極進取精神的贊美
藝術形式:明白清楚,講求“可懂性”。一掃舊詩詞雕琢粉飾是白話詩迥異于舊詩詞的一大創新。平實、沖淡的意境。如《一顆星星》等平實的語言,常見的事物,含而不露的情調,展示出各自的韻味、意境。托物寄興。如《樂觀》化用“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意,而以“樹”為喻,表達不畏摧折、終將獲勝的信念。在詩形和用韻上,句不論長短,聲不拘平仄,音節自然,用韻自由。
地位在于:最早嘗試用白話寫詩,思想傾向上與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向一致。沖破舊詩律絕體的束縛,自創新制,是他的“詩體大解放”理論的實踐。胡適是白話自由體詩的開創者,《嘗試集》作為第一部白話自由體新詩集,在中國現代詩歌史上具有開創性的地位。正因為是“嘗試”,胡適的詩藝還不免幼稚,有明顯的不足:一些作品還未脫舊詩的窠臼,散發出“纏腳時代的血腥氣”;缺乏想象力,較少余香與回味;重理輕情,有些詩平鋪直敘。胡適的“嘗試”有勇,而創造無力。
分析評價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藝術特色與風格:周作人的小品散文以“平和沖淡”見稱于世。主要藝術特色與風格有:取材廣泛,不拘一格,具有相當濃厚的趣味性和知識性。今人古籍、偉人平民等無所不談。充分體現了語絲派自由隨便、無所顧忌的創作態度以及作者本人的廣見博識。恬淡從容,真率親切。寫法隨便,不矯揉造作,筆調自然流暢,舒徐自在。如《烏篷船》以致友人書的形式,介紹故鄉的風物,態度親切隨便,在不知不覺中洋溢著鄉情和野趣,在潛隱中透露出深厚真摯的故土之戀。簡素質樸,莊諧并出。含蓄耐讀的“簡單味”,有一種寓莊于諧、寓諧于莊。平和沖淡的藝術風格。
分析評價《倪煥之》的思想和藝術:《倪煥之》是葉圣陶惟一的長篇小說。小說通過倪煥之形象的塑造,比較完整地寫出了中國知識分子從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敗這一歷史時期的追求與遭遇。小說展示了倪煥之性格發展的三個階段:
倪煥之是一個小學教員,他抱著“教育救國”的思想。他認為,改革社會在于人,而造就理想的改造社會的人在于教育。他有一套改革教育的思想,但真正實驗時卻受到社會惡勢力的阻擾。但它的最終失敗,卻是因為理想化教育出來的學生,進入社會后很快被那個社會同化,教育救國的理想破滅了。倪煥之覺悟到改造社會,要走有組織的群眾斗爭的道路。他從農村到了上海,參加了“五卅”運動。大革命失敗后他憂憤而病死。倪煥之道路,說明教育救國、個人奮斗道路不能改造社會,必須走集體主義、群眾運動的道路。這是作品重要的思想成就。
《倪煥之》在藝術上充分體現了葉圣陶的現實主義創作特色:真實自然、富有生活氣息。人物形象生動鮮明,風光習俗,以工筆細描。
【結尾】以上就是“上海市自考《中國現代文學史》復習資料(8)”的簡要介紹,如想獲取更多內容記得查看:上海自考解答、上海自考試題、上海自考復習備考、上海自考串講筆記等相關資訊。
上海自考培訓報名預約